目前我接受到的表演訓練裡面,多數會提到,假如要做一件事情,就真的做清楚,做到底,但沒有人告訴我為什麼?像在肢體表演課上,要從某個部位發動移動或旋轉、或流動,那就不斷的去玩,找尋更多的可能性,那在表演課時,就是要把手邊的事情,實物或無實物要做清楚,而既然這些外在樣貌要做的清楚,內在的情緒、心理是否也是一樣呢?
我現在還不敢對這個問題下結論,但我今天早上出門時有個體悟,我發現我在面對某些問題時,會特別的鑽牛角尖,明明一邊告訴自己不要去想,但另一方面,心裡卻有個情緒一直在跑,而且會自相矛盾,一邊提問給自己,一邊找解答,然後發現那如果這樣問會不會比較好,接著又給自己一個解答,他會給我很強很強的設定就是,我待會要做一件事,而且這件事會怎樣怎樣,萬一他沒有怎樣的話,我就會........。
那其實來到排戲,好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緊抓動機不放的原因,因為在生活裡,我們真的就是常常會緊抓著這個東西不動,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其實是無意識的被驅使,因為那已經在幾十年的人格養成中,潛移默化了;換言之,當我們了解了角色的內在動機時,透過排練我們得去強化他的動機,因為我們畢竟只有幾次的機會去體驗角色的個性,如果這時候沒有緊緊抓住,角色的個性就不會出現。
在昨天的排戲中,我發怒了,很奇怪,我以前沒有一次排戲會在那裡生氣,而且我覺得很妙的是,雖然我生氣了,但我也不會覺得那個生氣是無法轉換到之後的溫情,後來我想起來了,因為達文西在那邊給我的詮釋,是一種他對於這件事情太不在乎了,跟以前的那種不太確定感是不同的,以前的不太確定感會讓我想鼓勵他,但對於他的不在乎我是會生氣的,但是不管這兩種詮釋是什麼,其實我的動機很清楚"我要他愛我",所以生完氣,我就會難過怎麼會對他那麼兇,於是我還是可以走向這場戲的目的,一個動機在那裡,畢竟對手的詮釋不穩固時,不可能將設定抓的牢牢的,而唯一可以最確定的是"我要什麼"。
而昨天晚上的最後一個版本,我覺得差不多該是這個樣子了,只是生氣的方式,我覺得好像可以不用那麼可怕就是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