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1日 星期六

[心得]遺忘的旋律

我對這個劇本念念不忘
也對Sarah Ruhl的其他劇本感到好奇

看完後
我去找了網路上面有沒有Euridice的一些相關資料
後來看到了一些演出片段
以及第一景的劇本片段

看起來
劇團似乎算是蠻忠實的搬演了原著劇本

我猶記得 我出來後 對朋友小小聲的說一句話:
我覺得這整個戲的導演策略是錯誤的

現在想想....會不會我也是錯誤的

====

劇情的大綱在兩廳院網站上可以閱讀到

劇本文字的意象很美
雖然平實自然

但光用看的或是聽的 都可以感覺到像是有旋律在躍動著
而扮演石頭的三人角色 則多半用較節奏性的文字去配合

整個劇本
描繪愛情的地方時而舒緩 時而輕快
在冥府的父親 有著憂鬱低沉的性格 像是低音隱伏在其中
熱情的Orpheus則總是帶著飽滿的情感 去撼動人們
有時
地府的冥王 帶來令人心中為之ㄧ凜的尖銳感 不時敲醒沉浸在幸福安穩的人們
這時逗趣愛嘻鬧的石頭們 也會猛烈的打擊著

整個劇本 就在每個人似乎都帶有某種聲音或音樂性的基調下 前進著

而水..
也是整個劇本很重要的元素

戲的開頭就是就是在海邊 一個總是讓人會揚起笑容的地方
水在戲裡
乘載了彼此的思念 掩蓋了悲傷
它有時微弱的從人的頭上滴下一兩滴 但突然
他會傾盆似的倒了人一地 讓人無處可躲
水的變化無常 反覆的令人捉摸不清 又讓人心如刀割


====

以上 是我個人在看完整個戲後 對這個劇本的粗淺想像

我得承認
在視覺上 由於我一直無法進入這個戲
在中段 爸爸開始懸掛xxx時(有雷) 我就半放棄了去"看"這個戲
而是去"聽"這個戲 然後去引發我更多的想像

我會覺得
劇作家必定是個對於音樂非常熟悉
或者聽覺記憶相當優異的人

在我個人的經驗中
我覺得"相較於"視覺嗅覺觸覺 聽覺記憶是較為不敏銳 而且容易被忽略的

在整個戲的過程中
一直有個水聲滴答答的聲音在襯著
而整個場景 特別是描繪地府 也多半像是較為潮濕陰暗的地方

而這個戲 要怎麼使用水跟聲音來讓觀眾進入

似乎就變得很重要

====

而這也是這個戲對我而言 略嫌可惜之處
整個團隊算是有不錯的寫實表演基礎 自然而且平實的呈現 聲音的表現也都很穩定

然而在劇本台詞有需要大量跟聲音有關的描述時
例如一開始:orpheus提到腦海中的旋律
或是每個角色多少都會提到聲音之於他們的意義

而中文劇名:遺忘的旋律
也再再的讓我期待著 演員聲音的表現力 能更豐厚整個戲

音樂的使用上 音效的使用上 跟音效執行的策略上
還有演員角色性與音樂性的結合 水的使用
或許受限於經費 場地 排練時間
都沒有足夠大膽且創意的呈現..

====

題外話:

現代大多的小劇場創作者
對於西方體系 都較為熟悉
但較為熟悉 卻不代表在創作上 就能得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視覺上 始終讓我跳出來而無法進入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
在這麼西方的視覺風格上 (不管是服裝 燈光 舞台)
卻是由一堆台灣人演出 怎麼樣 都有種尷尬存在於那

而如此自然平凡的視覺聽覺演出 和充滿意象的文字相較
也不斷的讓這個戲有形呈現和無形精神在拉扯著

我朋友開玩笑的說:從eurydice下地獄之後 就開始有點悶
我也開玩笑的說:她下地獄之後 我們觀眾也被拉下地獄了XD

這當然是開玩笑的
只是在整體節奏上 已經失去了這個戲該有的音樂性時
這個戲卻像小品般地不斷不斷地循環 同樣的拍子 滴滴答答 滴滴答答
就像聽那背景的水滴聲一樣 看到最後我已經麻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