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眼前沒有去處,我不知道要往哪裡去。
如果腳下沒有路,望著四方,好像都可以前往。
前方有一條未知的道路,筆直向前,我不知道這條路要往哪裡去,眼前看見的有低垂下來的枝條,腐爛的落葉、枯枝,還有潛藏在其底下的危險,但只有這條路可以前進時,縱使不知過程為何,即使上坡下坡的道路都須謹慎行走,只要保持平靜,就能逐漸克服一切危難,可能會流一些汗,或是受點傷,可是回望過程,讓一直在城市中生活的我,又再度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還有召喚起自己的身體裡,一點點的野性。
忽然地,在這個旅程中,我看見了,三公尺高的水泥牆,聳立在路的一旁,隔絕了裡面往外面,也隔絕了外面看向裡面,一根細細的藤蔓,綿延地從水泥牆柱間,不到二根手指頭的空隙中,伸了出來,在我眼前張揚自己活躍的生命力,冷冰冰的水泥牆,和從裡面探出頭來的樹枝互別苗頭,像是有什麼理由,非得翻過這高牆一樣。
在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了:「沒有限制,就沒有自由」這一句話,因為重重限制,因為無路可出,但為了生存,一定得突破,生命在此刻,就展現了它旺盛的活力,因為勇敢面對苦難,微小的存在產生了偉大的震撼。
=======
今天看完戲後,在學校裡面,隨性地向山上走著,感覺自己的身體和環境的關係,才發現,長期在城市生活的我,封閉了感官,也封閉了想像力,而回到大自然,才又再度喚醒一些快要遺忘的節奏,但我並不悲觀,只要用心,這些原本就在我們體內的東西,就會再度甦醒。
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2010年9月25日 星期六
[短評]自由時代
死亡,是最容易被拿來談論的,嗯...是談論,還是辯論?還是被作為消費?嗯...消費,是媒體消費,還是整個大眾都在消費?但不能否認,死亡發生的意義很強烈,讓人無法輕易忽略。
張競自焚,記者好友小四想透過自身專業,去撰寫張競自焚相關報導,曾一同參與社運的女友connie認為事件沒有那麼簡單,也不想在未經證實前,輕易的消費張競,工程師弟弟阿貓,手上握有所謂的「秘密」,卻沒有真的想介入,或參與任何後續的活動。
時間拉回過去,鄭南榕,也是張競最尊敬的人之一,在追思會上,大家透過對他的紀念,表達對自由、民主的期許。
鄭南榕引火自焚,是為了爭取言論自由,過了二十年,現在的社會已經達成了當初鄭南榕想要達成的目標了嗎?還是,某種被表象掩蓋的真實,仍然躲在社會的角落,政治,在錯誤的地方鑿下了釘子,為了不要二次傷害,寧願錯誤的存在,卻不要承認錯誤,然後忍痛摘除。
自焚?是否是唯一的選擇?個人的死亡,帶來了一種意義,如同石頭掉入水中,一定會有漣漪,漣漪是一種效應,可是在水中的過程,是一種未知,不知道最後,石頭會不會掉到水底,或是被水草勾住,被水流捲走?
時間來到南榕自殺後的二十年,我們的言論自由真的被充分利用了嗎?現在的媒體,充斥著一種有效率的新聞,觀眾想看的新聞,面對資訊爆炸的時代,媒體們挑選新聞題材,呈現人們想看,點閱率高,有點、有梗的報導,理想和現實,在資本主義底下,為了維護最基本的生存,孰勝孰負,已經呼之欲出。
所謂的自由,到底是什麼?什麼又是真正的自由,有多少自由,假自由之名行暴力之實?多數人決定的法治自由,被犧牲的少數人,他們的自由是一種被限制的自由,什麼時候,這樣的多數人會變成少數人?誰來控制這樣的社會局面?金錢?媒體?政治?或是每一個人?
「許多事情本身並不複雜,複雜的是人」,擁有權力的記者不敢濫用、從事社運的女友害怕被誤會操作議題,知道一切的弟弟,不能理解也不能認同,也不願涉入。
石頭沉入水中,人死後,一切才正要開始。
=======
應該是我第一次想要認真寫一寫,看完戲的整體心得,我書寫文字的能力並不好,閱讀文學跟看戲的專注力也不高,但眼看念研究所,書寫這件事情就算不想面對,好像也得開始龜步練習。
自由時代這個戲,後設的敘事結構,在提問「自由為何」,對我這個理工科出身的人來說,辯證自由為何的邏輯過程很清楚,但作為立論基礎的資料很廣,是我所沒有涉獵,第一時間,到底孰是孰非,我並不知道答案,但當下我也沒有很在意答案為何,畢竟這仍然是一個劇場作品,太快的進入思考,只會讓看戲的過程更加疲憊;也因為,它仍然是一個劇場作品,並非書籍或社論,在考慮到文本本身所涉及議題的嚴肅性,以及觀眾在龐大的文字量轟炸下,是否能及時跟上,抓取這兩個之間平衡點,似乎是這個作品要在劇場中被實現,值得討論之處。
三個風格化的片段,時間越來越長,力量理想上,也應該要能導向更大更清晰的批判力道,但在最後一段的爭論上,記者以及談判專家言詞,一開始雖有呈現刻板化,但中末段並未呈現立場,所以,受害者的單一立場並未激起共鳴,第二次的出現也未能帶來更多的刺激。
幾段追思會的,有關歌曲的表演,在整體,其實讓我舒緩並能分神去思考前段意義,我還不知道讓我分神,是為什麼?有可能是因為我本身對鄭南榕事件的陌生所引起,也有可能是因為歌的部份,我的文字敏感度本來就不高,歌不容易第一時間聽懂,跟不上很自然我就放棄了,特別是rap,沒聽過的話,本來就不好跟;在劇場中唱歌,演員若未經過非常好的歌唱訓練,一向不是一件容易被觀眾接受的事,歌曲雖然能夠很直接地傳達感情,但有時候常常也是讓觀眾疏遠的特效藥。
寫太多了,已經越來越亂,其實我也很好奇一般觀眾的接受程度,畢竟,龐大的文字量,長達二十分鐘,非常寫實的辯論(而非戲劇化的),會不會有人覺得這是一個很知識青年的劇場呢?但我覺得從美國夢工廠到自由時代,再拒一直都在作很容易吃力不討好的事,仍然希望這些沉重的議題,能透過劇場這個媒介來去轉化,讓觀眾能在歡笑的背後,去思考一些問題,我還是很衷心的推薦,午後或傍晚,稍微沉澱一下心情,安安靜靜地走進去牯嶺街小劇場,觀賞這個誠意十足的戲。
張競自焚,記者好友小四想透過自身專業,去撰寫張競自焚相關報導,曾一同參與社運的女友connie認為事件沒有那麼簡單,也不想在未經證實前,輕易的消費張競,工程師弟弟阿貓,手上握有所謂的「秘密」,卻沒有真的想介入,或參與任何後續的活動。
時間拉回過去,鄭南榕,也是張競最尊敬的人之一,在追思會上,大家透過對他的紀念,表達對自由、民主的期許。
鄭南榕引火自焚,是為了爭取言論自由,過了二十年,現在的社會已經達成了當初鄭南榕想要達成的目標了嗎?還是,某種被表象掩蓋的真實,仍然躲在社會的角落,政治,在錯誤的地方鑿下了釘子,為了不要二次傷害,寧願錯誤的存在,卻不要承認錯誤,然後忍痛摘除。
自焚?是否是唯一的選擇?個人的死亡,帶來了一種意義,如同石頭掉入水中,一定會有漣漪,漣漪是一種效應,可是在水中的過程,是一種未知,不知道最後,石頭會不會掉到水底,或是被水草勾住,被水流捲走?
時間來到南榕自殺後的二十年,我們的言論自由真的被充分利用了嗎?現在的媒體,充斥著一種有效率的新聞,觀眾想看的新聞,面對資訊爆炸的時代,媒體們挑選新聞題材,呈現人們想看,點閱率高,有點、有梗的報導,理想和現實,在資本主義底下,為了維護最基本的生存,孰勝孰負,已經呼之欲出。
所謂的自由,到底是什麼?什麼又是真正的自由,有多少自由,假自由之名行暴力之實?多數人決定的法治自由,被犧牲的少數人,他們的自由是一種被限制的自由,什麼時候,這樣的多數人會變成少數人?誰來控制這樣的社會局面?金錢?媒體?政治?或是每一個人?
「許多事情本身並不複雜,複雜的是人」,擁有權力的記者不敢濫用、從事社運的女友害怕被誤會操作議題,知道一切的弟弟,不能理解也不能認同,也不願涉入。
石頭沉入水中,人死後,一切才正要開始。
=======
應該是我第一次想要認真寫一寫,看完戲的整體心得,我書寫文字的能力並不好,閱讀文學跟看戲的專注力也不高,但眼看念研究所,書寫這件事情就算不想面對,好像也得開始龜步練習。
自由時代這個戲,後設的敘事結構,在提問「自由為何」,對我這個理工科出身的人來說,辯證自由為何的邏輯過程很清楚,但作為立論基礎的資料很廣,是我所沒有涉獵,第一時間,到底孰是孰非,我並不知道答案,但當下我也沒有很在意答案為何,畢竟這仍然是一個劇場作品,太快的進入思考,只會讓看戲的過程更加疲憊;也因為,它仍然是一個劇場作品,並非書籍或社論,在考慮到文本本身所涉及議題的嚴肅性,以及觀眾在龐大的文字量轟炸下,是否能及時跟上,抓取這兩個之間平衡點,似乎是這個作品要在劇場中被實現,值得討論之處。
三個風格化的片段,時間越來越長,力量理想上,也應該要能導向更大更清晰的批判力道,但在最後一段的爭論上,記者以及談判專家言詞,一開始雖有呈現刻板化,但中末段並未呈現立場,所以,受害者的單一立場並未激起共鳴,第二次的出現也未能帶來更多的刺激。
幾段追思會的,有關歌曲的表演,在整體,其實讓我舒緩並能分神去思考前段意義,我還不知道讓我分神,是為什麼?有可能是因為我本身對鄭南榕事件的陌生所引起,也有可能是因為歌的部份,我的文字敏感度本來就不高,歌不容易第一時間聽懂,跟不上很自然我就放棄了,特別是rap,沒聽過的話,本來就不好跟;在劇場中唱歌,演員若未經過非常好的歌唱訓練,一向不是一件容易被觀眾接受的事,歌曲雖然能夠很直接地傳達感情,但有時候常常也是讓觀眾疏遠的特效藥。
寫太多了,已經越來越亂,其實我也很好奇一般觀眾的接受程度,畢竟,龐大的文字量,長達二十分鐘,非常寫實的辯論(而非戲劇化的),會不會有人覺得這是一個很知識青年的劇場呢?但我覺得從美國夢工廠到自由時代,再拒一直都在作很容易吃力不討好的事,仍然希望這些沉重的議題,能透過劇場這個媒介來去轉化,讓觀眾能在歡笑的背後,去思考一些問題,我還是很衷心的推薦,午後或傍晚,稍微沉澱一下心情,安安靜靜地走進去牯嶺街小劇場,觀賞這個誠意十足的戲。
2010年9月24日 星期五
學習 不自我
我覺得,我常常會不受控制的一直講話,應該說,
我的壓抑,是把自己的感情都壓抑住了。
也因為這種壓抑,會把自己投注在理性的思考裡面
,因為一旦思考,就可以讓情感暫時的被壓抑住,這或
許是因為我喜歡理工的原因,或許是因為逃避,然後可
以把自己隱藏在書本背後,把最糟糕的自己隱藏在一個
成績好的學生背後。
可是我有很多的憤怒,就這樣被鎖進去了,可是他
一旦找到機會,就會披著理性的外衣,到外處去逛大街
。
我的壓抑,是把自己的感情都壓抑住了。
也因為這種壓抑,會把自己投注在理性的思考裡面
,因為一旦思考,就可以讓情感暫時的被壓抑住,這或
許是因為我喜歡理工的原因,或許是因為逃避,然後可
以把自己隱藏在書本背後,把最糟糕的自己隱藏在一個
成績好的學生背後。
可是我有很多的憤怒,就這樣被鎖進去了,可是他
一旦找到機會,就會披著理性的外衣,到外處去逛大街
。
這真的跟表演無關
後來想想,三個月不見,到底有沒有意義呢?
廢話,當然有意義,這畢竟是想不到辦法的唯一辦法,
只是再更深一層的去想,三個月,什麼都不能改變,她的
個性沒變,過了三個月,就算聯絡了,她還是不能接受我
的缺點不是嗎?只要我一開口,她就會生氣不是嗎?
這只不過是冷戰而已,但冷戰並不能解決問題。
說是三個月再連絡,或許,是給自己三個月,讓自己
再也不要跟這個人聯絡吧?
就像當初的分手,表面上的理由是給兩個人快樂,其
實,只是想分手的那個想要快樂而已,不是嗎?是我話講
得太白,還是人生真的就是這麼殘酷?
廢話,當然有意義,這畢竟是想不到辦法的唯一辦法,
只是再更深一層的去想,三個月,什麼都不能改變,她的
個性沒變,過了三個月,就算聯絡了,她還是不能接受我
的缺點不是嗎?只要我一開口,她就會生氣不是嗎?
這只不過是冷戰而已,但冷戰並不能解決問題。
說是三個月再連絡,或許,是給自己三個月,讓自己
再也不要跟這個人聯絡吧?
就像當初的分手,表面上的理由是給兩個人快樂,其
實,只是想分手的那個想要快樂而已,不是嗎?是我話講
得太白,還是人生真的就是這麼殘酷?
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
跟表演無關
想來,自己害怕寂寞,卻喜歡孤單,我寧願在一群人當中,安安靜靜地作自己的事,卻無法一個人活得開心。
一個人的時候,渴望身邊有個人,二個人的時候,卻希望可以一句話都不要說。
這種人註定是孤單的,自私所以孤單。
題外話:我真的想要有個可以讓我自行排練的地方 T__T
一個人的時候,渴望身邊有個人,二個人的時候,卻希望可以一句話都不要說。
這種人註定是孤單的,自私所以孤單。
題外話:我真的想要有個可以讓我自行排練的地方 T__T
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
什麼是劇場?什麼是表演?
最近在屏風上課,也開始去北藝大上課,到了不同的環境,其實....根本還沒想過要適應,就已經得開始適應。
一連看完了屏風的京戲啟示錄、半里長城、女兒紅、莎姆雷特,還在感受國修老師特有的節奏感,每到一個地方,或接觸一個人,就會帶給自己關於不同表演方式的刺激,表演有很多的方法,即使是同一個方法,因每個人的領悟不同就呈現不一樣的觀點,但所有的方法都只是操作表演的途徑,而非直指表演的核心。
問題也就來了,那麼表演的核心又是什麼,如果所有的方法都只是一條途徑,被帶領的人們到底要去哪裡呢?
我們接觸所有可能的方法,使用不同的形式,去創造更可能的自由,為的是什麼?
要回答這個問題,或許得問我們自己,表演藝術和其他存在於世界上的東西,有什麼不一樣?
美感,體驗過一種美好,則會讓人不再忘記,表演藝術如同其他藝術,傳達藝術家對美的體驗,寫實戲劇,真實生活的凝鍊;默劇,使用眼前的幻覺帶人看見真實;物件,反映現代生活更多樣化的溝通媒介。
我....是不是有稍微了解一點了?
一連看完了屏風的京戲啟示錄、半里長城、女兒紅、莎姆雷特,還在感受國修老師特有的節奏感,每到一個地方,或接觸一個人,就會帶給自己關於不同表演方式的刺激,表演有很多的方法,即使是同一個方法,因每個人的領悟不同就呈現不一樣的觀點,但所有的方法都只是操作表演的途徑,而非直指表演的核心。
問題也就來了,那麼表演的核心又是什麼,如果所有的方法都只是一條途徑,被帶領的人們到底要去哪裡呢?
我們接觸所有可能的方法,使用不同的形式,去創造更可能的自由,為的是什麼?
要回答這個問題,或許得問我們自己,表演藝術和其他存在於世界上的東西,有什麼不一樣?
美感,體驗過一種美好,則會讓人不再忘記,表演藝術如同其他藝術,傳達藝術家對美的體驗,寫實戲劇,真實生活的凝鍊;默劇,使用眼前的幻覺帶人看見真實;物件,反映現代生活更多樣化的溝通媒介。
我....是不是有稍微了解一點了?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Without form, there is no freedom
我把這句話,視為是,對"目標-動機"訓練的根本。
一個很簡單的歸納是,像是這篇文章,因為我想要探討這句話和表演的關係,form很清楚了,"為了表演",於是我不得不去思考:在我過去的經驗中,有沒有任何提到,和form以及創作自由有關的說法。
而如果沒有這個明確的目的,我只是分享了我看到這句話,然後轉述了這句話,並且記得,雖然他一樣有某種程度上的意義,但他對我可能就不夠有趣。
可是我覺得這句話比"目標-動機-障礙"訓練,更為根本的原因在於,這句話已經更為廣泛的包含了戲劇的本質:衝突,例如默劇,我可以無聲的讓身體扭動,但這不叫默劇,如果我要喝水,我得伸出手,握住一個杯子,手的大小不能變,然後拿起來,喝,這個非常簡單的幻覺成立的一個條件是,手大小得固定。
另外有趣的是,再往上推,這個默劇動作,比我們真的去拿個杯子,然後喝水,多了一點戲劇性,因為沒有真的杯子,但模擬了杯子的動作,是一個form裡面的freedom,我們創造了一個幻覺,接下來,如果我們拿一個杯子,有了某個特殊的目的,偷偷摸摸地拿,很快地拿,又創造了一個幻覺,我們想喝,但結果沒有喝,又是另一個創造,喝了,但杯子裡面沒有水,我們拿著這個杯子,接下來要去哪裡....,這可能是一個戲的開始喔(哈,我知道沒這麼簡單啦),而所有這些創造的源頭,都只源於非常簡單的form。
或許應該說,在表演裡面,那些天馬行空的創意,是因為外頭有個框架,衝突方能產生趣味。
觀眾必須先了解了框架,然後才能感受過程(或細節)的趣味;細節很難,但也不難,因為框架決定了,細節就會自然出現。
一個很簡單的歸納是,像是這篇文章,因為我想要探討這句話和表演的關係,form很清楚了,"為了表演",於是我不得不去思考:在我過去的經驗中,有沒有任何提到,和form以及創作自由有關的說法。
而如果沒有這個明確的目的,我只是分享了我看到這句話,然後轉述了這句話,並且記得,雖然他一樣有某種程度上的意義,但他對我可能就不夠有趣。
可是我覺得這句話比"目標-動機-障礙"訓練,更為根本的原因在於,這句話已經更為廣泛的包含了戲劇的本質:衝突,例如默劇,我可以無聲的讓身體扭動,但這不叫默劇,如果我要喝水,我得伸出手,握住一個杯子,手的大小不能變,然後拿起來,喝,這個非常簡單的幻覺成立的一個條件是,手大小得固定。
另外有趣的是,再往上推,這個默劇動作,比我們真的去拿個杯子,然後喝水,多了一點戲劇性,因為沒有真的杯子,但模擬了杯子的動作,是一個form裡面的freedom,我們創造了一個幻覺,接下來,如果我們拿一個杯子,有了某個特殊的目的,偷偷摸摸地拿,很快地拿,又創造了一個幻覺,我們想喝,但結果沒有喝,又是另一個創造,喝了,但杯子裡面沒有水,我們拿著這個杯子,接下來要去哪裡....,這可能是一個戲的開始喔(哈,我知道沒這麼簡單啦),而所有這些創造的源頭,都只源於非常簡單的form。
或許應該說,在表演裡面,那些天馬行空的創意,是因為外頭有個框架,衝突方能產生趣味。
觀眾必須先了解了框架,然後才能感受過程(或細節)的趣味;細節很難,但也不難,因為框架決定了,細節就會自然出現。
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看見自己,接受,勇敢的與之相處,才能得到自由...
人不是完美的,人因為有缺陷,才顯得更像人,不是為了彰顯缺陷而站在舞台上,試著嘲笑缺陷、批判缺陷,而在那之前,我們得先看見....,不抱持立場,理性客觀的看見。
人不是完美的,人因為有缺陷,才顯得更像人,不是為了彰顯缺陷而站在舞台上,試著嘲笑缺陷、批判缺陷,而在那之前,我們得先看見....,不抱持立場,理性客觀的看見。
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給彼此支持
或許,我還可以思考的是....
如果我們每一個人,之所以是現在被看見的樣子,並非只有我們,唯有在與人互動時的我們,才會被看見何謂"我",而我是誰,也間接引發了她是誰?
身為一個演員的對手演員,我現在還能思考的是,我要怎麼樣,能夠去成就妳...,或許這樣子作,我也可以成就這個戲...
如果我們每一個人,之所以是現在被看見的樣子,並非只有我們,唯有在與人互動時的我們,才會被看見何謂"我",而我是誰,也間接引發了她是誰?
身為一個演員的對手演員,我現在還能思考的是,我要怎麼樣,能夠去成就妳...,或許這樣子作,我也可以成就這個戲...
訂閱:
文章 (Atom)